优雅“转身” 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正着力改造

亿房网 长江日报 2008-07-07 09:10
导航条

  一条看似普通的老街,虽然仅有数千米长,但它所蕴藏的历史价值和信息却是如此丰富,以至被人们称为一部“活的”近代史书,尤其那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老建筑,阅尽沧桑,无言地诉说着一座城市的特别记忆。

  数年前,曾经破败、几乎遭遇拆除命运的街区,如今呈现出怎样的表情和城市面孔?日前,记者在民间文史研究专家刘谦定老师的带领下,和十余位汉网人文地理俱乐部的网友,一起踏访了这条老街。

  进入武昌得胜桥窄窄的巷道,穿过戈甲营44号百年基督教崇真堂。于夏日炎炎中步入昙华林街的西头时,我们眼前为之一亮:破败的街道已铺上长条青石,中式风格的新路灯错落有致地伫立于街旁。街边的一些民宅外墙都已得到修缮,青砖黑瓦,一派晚清江南风格。

  这条老街的恢复和改建仍在进行,民工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不时进入我们的视线。目前沿着主街道,从西往东至仁济医院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街区已得到修复。昔日沧桑的昙华林究竟是如何优雅“转身”的?我们不妨从几组昙华林的新老照片管窥一斑。

  ↑这是昙华林花园山天文台遗址,它是天主教传教士在湖北建立的最早天文台,曾在中国气象史留下重要一页,并载入《中国天文志》。多年来,它所测得的气象数据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十六铺天文台及佘山天文台汇总后,向长江流域发布。

  天文台现存砖混结构建筑为1930年所建。台内安装有观测天象、预报天气的设备和仪器,其中有不少精密铜器。1938年武汉沦陷后,台内设备和仪器被日寇抢劫一空,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历经岁月沧桑,如今此处只留下一堵残垣断壁。这里曾是荒芜的无人问津之地,此次改造,并没有按历史原貌恢复,而是对之进行加固,保留残缺原状,并将底部用铁链围圈起来。

  伫立于此,仰望之,一种穿透岁月烟云的苍凉感扑面而来。

  ↓这是号称“湖北三怪”之一的辛亥名人石瑛先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居住过的公馆。当年,董必武和陶铸就是在这座院子里,与石瑛先生一起商订了国共两党开办汤池训练班的事宜。2003年底曾拆掉一部分,后被抢救下来,得以修复。门前的一对石狮是不久前民工在院内地下发现的。据说,不久将有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入驻该楼。

  ↑修建于1895年的仁济医院是武汉少见的近代早期医院建筑,住过38户人家,曾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经过抢救和修整,今天的仁济医院光彩照人,且不乏沧桑古朴之美。

  昙华林32号(上图右侧大院)早年曾是共进会领导人刘公的公馆,就在这幢老房子里,刘公领导湖北工业中学堂的赵师梅等三位青年学生,成功地设计制作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右图为同一地段整修前原状。

  昙华林81号,一座清中期风格的江夏民居,为一李姓小户人家的私宅。门楣下那幅八仙过海的彩绘尚依稀可辨。虽说今天我们看到这座古民居外墙粉饰一新,已让人无法找回那种古意悠悠的感觉,不过推开那扇木门,内屋结构依旧,斑驳的粉壁,一步小天井以及木构屋顶,这些独特的江夏民居建筑符号仍存。

  正在改造整修中的昙华林街区一角。图中这幢气派的学宫式建筑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曾为教工宿舍。

(责任编辑:)
0
0
0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

为您推荐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 武汉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读书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学质量好的房产。但是选不好的话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报名成功~客服人员将会尽快与你联系~

您还可以在 “用户中心 >> 我的订单” 实时里查看订单处理状态

确定报名
打赏
我的积分 5800
1积分 5积分 10积分 50积分 100积分 200积分
积分
打赏
  • 武汉新房
  • 热门商圈
  • 武汉地铁房
  • 武汉楼盘
  • 特色选房
  • 推荐页面
  • 武汉二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