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司门口 !今日的改变,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见

亿房网综合 2017-01-10 09:03
【摘要】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标志性的景点和建筑,司门口可以算做武汉标志性的区域之一,每一个到武汉来的朋友,都会带他们去司门口逛一逛。”
导航条

by:木子子子木Mu  

我晚上从长江大桥下楼

听见了折子戏的小曲

红脸的白脸的楚腔楚韵

穿透过冷清的布政司衙门

户部巷的热干面引诱我前行

吃一串火热的香辣蟹

匆匆到中华门码头

吹吹江风泄泄火

黄鹤楼的灯光招引着黄鹤

天上牛郎正等着织女

一等就是好几千年

李白在楼上端着酒叹息着崔颢

江水摇曳着武船

金戈铁马轻拍两岸

音乐学院的琴声悠扬

与美院的调色油在船舰的汽笛声中交汇蹂躏

我随着琴声走过督府堤

听见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司号声

我正举起汉阳造步枪操练

一个马扎碰到了司门口立交桥

——《司门口》黎德祥

司门口,是老武昌的象征,户部巷、长江大桥、解放路...

司门口,是一代老武汉人沉甸甸的记忆...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标志性的景点和建筑,司门口可以算做武汉标志性的区域之一,每一个到武汉来的朋友,都会带他们去司门口逛一逛。

2017年,武汉将是全国最好玩的城市!

从长街到司门口商圈

向上了年纪的老人提起去武昌哪里买东西,回答肯定是“长街上撒!”

老人家说的长街,就是我们说的司门口商业街。从宋代的繁华到如今的车水马龙,华灯璀璨,几百年的商业老街,从未寂寞过。

虽然现在已经更了名,但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武昌人来说,长街这个名字却是抹不掉的记忆,说起周末去哪里玩,都说“长街去”

那时的长街,应有尽有,国营商店、地下商场人来人往,讨价还价,武昌电影院门口贴着电影预告,热闹非凡,一切与生活、娱乐有关的需要,似乎在这里都能找到落脚处。

相距不过500米远的新型江汉电影院于2006年正式开张,来武昌电影院的观众就越来越少了,于2010年8月19日正式宣布停业。透过积灰的玻璃,依稀看到里面堆起的椅子。不管过去如何热闹,它终究还是沉寂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长街经历了繁荣,再到被中南商圈、徐东商圈逐步替代,如今的司门口商业圈,却成为了我们回忆更多的地方。与武昌其他商圈相比而言,司门口商业主要由中低档次街铺组成,无大型集中型物业,商业品牌也一直处于 中低档水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司门口商圈商业的发展。

还记得人生中,第一条牛仔裤就是来自假日乐园购物广场。十年前,一条75元的牛仔裤,足以可以在朋友中炫耀一段时间了。如今,那条牛仔裤虽早已不穿,却还珍藏着,毕竟人生中还能记住的第一次并不多。

江汉环球影城,替代了武昌电影院,成为了当时甚至现在,住在司门口的朋友们最常去的电影院。有了电影院的繁华,电影院旁边的小街小巷也随之热闹了起来,一字排开的烧烤店、在当时还算很新奇的屈臣氏、重庆火锅三国英雄等等。

如今的武昌广东商城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内部店面多以中低档的服饰、箱包为主,平常来此逛街的人也很少。还有“维多利亚”溜冰场,现在虽已过了叱咤滑坛的那个年纪,但是仍旧可以来这里找找回忆和情怀。

“门面拆迁,紧急清仓大甩卖”,几个字说出了如今司门口商圈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品牌更迭,原有的经营模式也将被时代淘汰。

还记得一个小片段:小时候,一到周末,总会坐11路公汽,在张之洞路下,去武汉音乐学院附近,有很多买钢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的店,去摸摸那些新奇百怪的乐器,满足一下小小的好奇心,就会高兴好几天。

时光一去不复返,儿时的记忆,如今已经是过眼云烟了。

当然,还有求索书社。如果把司门口长大的80/90后朋友集合,求索书社一定是所有人出勤率最高的地方,不论男女。

1984年开的老店,司门口片区至少3代人的新华字典都是这里买的,因为是正版还能打折。口口相传,就逐渐成了附近学校老师口中指定的教辅专卖店。

从明星小吃街到老武昌人才知道的刁角美食

这条狭长而丰满的街道

窄得令人肝肠寸断

稍不留神,会把丅恤或裙摆挤破外溢出来的美艳冲淡了武昌城头那些潮湿的气味让司门口的胭脂回头让阅马场的马回头望一望,这刚刚出锅的汤包清香、滚烫而又细腻绵长而你不用回望,就会在一个拐弯的街头闻到丁香花盛开的模样

...

——节选自《武汉印象》

说到司门口,怎么能不提户部巷。

如今的司门口,经常被人们称为“骗外地人的小吃街”,连撕葱老公都被户部巷小吃所倾倒。但是对于真正的司门口人来说,户部巷并不是吃美食的首选之地。

徐嫂的鱼糊粉,金包银家的面窝,花生卷冰淇淋,糖糍粑,你们还记得味道吗?

欲知更多武汉楼市发展动向,把握置业风向,敬请报名关注由亿房网和武汉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共同主办的2017武汉房地产年度趋势发布会,报名即可获取六大机构解读武汉2017年楼市重磅研究报告。》》》三种报名通道开启 

以前走进户部巷,两边古朴老旧的两层楼民房,一下就拉近了我们的感情。二楼住人,一楼一家家都开的是小门面,家家户户卖的都是小吃。豆皮,烧麦,面窝,锅贴,老面油饼,汤包,臭干子……应有尽有,好吃还不贵。

如今,改造后的户部巷,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古朴味,烧烤、海鲜类的“外码”小吃越来越多,武汉地道的传统小吃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都说“户部巷如今已经变成专骗外地人的小吃街”了。

食物再好,不比感情老。

因为天然气管道的改造,户部巷里面很多小吃门面已经关门歇业。虽然只是管道改造,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都赞同一个说法:户部巷,再也不是以前的户部巷了。

在户部巷里,还有这些坚持传统手艺的艺人们,从他们身上,或许还能看到老武昌的些许记忆,和他们希望我们记住的模样。

透过户部巷背后的巷子,看到已经开始拆迁的斗级营。斗级营的冷清与户部巷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零零散散的施工声和小贩的吆喝声混杂在一起,似乎在和我们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除了户部巷,司门口人更喜欢去这些刁角巷子里面下馆子。

———“小秋水饺”———

1978年时大成路路口的水饺摊开始,味道几十年如一日。

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地道的汉味水饺店,原汤、紫菜、葱花、虾米、黑胡椒,还有那一口猪油的香,扑到脸上全都是小时候过早的气息。物价飞涨的时代,这里的水饺已经卖到7块钱一碗,但一碗至少20颗的分量,还是让人满足的。

别人家的水饺都是用吃的,小秋水饺家的水饺是用“喝”的。一颗水饺伴着汤汁入口,面皮和肉馅像是化在嘴里,一股浓浓的猪肉香味弥漫开来。或许大人们说的,“原汤化原食”,就是这个道理吧。

———“丽华早点”———

武汉的刁角巷子里,总是藏着出其不意的美味,丽华早点就是。

又是一家道地的老店。常年混迹在司门口这一带的小伙伴,应该都是吃丽华早点的热干面长大的吧?

小小的店面,因为年代久远看上去已经有点破旧了。好在,记忆中的味道未曾伴随时光流逝。独家配方的芝麻酱依旧香醇,自己家剁的辣椒酱,一口下去,冬天体内的寒气,全被逼走了。

不过因为美誉度实在太高,热干面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就卖完了,想吃的话可要早点去。

牛肉粉特别进味,牛肉块子大分量足,老板也并不吝啬,每碗都给足分量。牛肉粉的味道像小时候自己屋里卤的那种感觉,因为足够入味,所以牛肉本身的腥味已经完全掩盖下去了。

———“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

说了大成路,总要说说粮道街。

武汉小吃的江山,一半属于热干面,另一半属于什么?投油饼包烧麦一票。提起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除了招牌热干面之外,他家的油饼包烧麦——“没齿难忘”。

热腾腾的油饼现炸出炉,趁热将刚出锅的热油饼切开一个口子,然后将四个刚出笼的烧麦放进去,鼓鼓的一个油饼包烧麦就出炉了。

他家的油饼用老面发成,老面赋予了油饼更为扎实的口感,现炸的油饼,焦香酥脆。里面的烧麦皮薄而软嫩,烧麦馅里加入了高汤,糯米糯香入味,大粒的猪肉和香菇清晰可见,黑胡椒的存在更为烧麦增添了一抹辣鲜味,有点重油的烧麦搭配外酥的油饼毫无违和感。

———“大连铁板鲜鱿鱼”———

没吃过粮道街大连铁板鲜鱿鱼,就不算是准武昌人。

一个1.5米宽的店面,陪伴过多少人的青葱岁月。每次存了一点点“私房钱”,就和小伙伴相约来这里吃几串鱿鱼颈,曾经乐活菌也是无比羡慕武汉中学的学生,过马路就可以吃到这样的美味。

这家店已经开了十年有余了,从读书到工作,他家的味道依旧没有变,价格也依然美丽。除了味道,很多人吃的是一种情怀吧,嗯,学生时代的回忆。

新鲜鱿鱼+独家秘制酱料,酱料甜却中和了辣味,孜然很香,中和在一起就是永远都忘不了的味道,尤其再加上辣椒,比一般的步行街上的鱿鱼串好吃到十倍。十几分钟,从生鱿鱼变成熟鱿鱼,绝对是对你味觉最大的考验。

645岁的昙华林,除了文艺还有...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就在昙华林。

在昙华林的我,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淘货、一个人逛街。因为在这里,没有那么多世间的嘈杂与繁琐,路上三三两两都是穿着校服结伴回家的学生。那一份别样的静谧,是武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林则徐曾在这里兴建过丰备仓;张之洞曾在这里兴办了东路高等小学堂;陈独秀曾在这里宣讲共产主义学说;这里不仅有徐源泉、石瑛、翁守谦的旧居,还有瑞典领事馆、教会医院、文华学院等西洋老建筑……一条仅有一千二百米的街区,因其厚重的人文背景,而成为武昌的文化名片。

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文华大学)

石瑛故居(孙中山亲密战友)

昙华林自带的文艺属性,是武汉其他同类街道所无法比拟的;但和吉庆街、汉正街的命运一样,昙华林也面临着改造升级。

“按照改造的图纸,征收范围以“瑞典教区”为核心,向周围延伸。东起昙华林社区,西至翁守谦故居对面的“昙华青年”,南起昙华林文化街北侧,北至螃蟹岬山脊的居民区。”...

很多我们熟悉的店面,或许也在这次改造中,会离开我们的视野...

曾经因dream city拆迁不少媒体报道过,也引起众多市民对昙华林扩建的猜想,抵制拆迁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今似乎其他建筑依然安然的固守着自己的营生,周边倒是扩建的热闹。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可以承载着与旧时光有关记忆的老地方,那么,这是一种不幸。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昙华林,感谢它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了生机和历史厚重感。

这条巷子里,藏着最真实的武汉生活

得胜桥没有桥,只有街。

老街长不过千米,宽不到一丈,两边是各式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蛋糕店、水果店、水产店、猪肉铺、蔬菜店、杂货铺、皮鞋店、针织店、内衣店、米面店、佐料铺。冬日大路上的行人少,但老街热闹非凡,家庭主妇煮夫,老妈子老头子熙熙攘攘挤在各家店铺门口。

原始朴实的招牌写尽了老武汉的土特产,喷香扑鼻的米粑粑看着就暖进人心,各式腊味让过年的氛围愈加浓厚,是出了这条街难以感受到的。

两层残破的老房子,低矮的老式电线杆交错纵横的电线,抬头随处可见的腊肠腊鱼腊肉,会让人对时过境迁的城市重拾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站在街头仿佛进入了时间的隧道,清晰孩童时对集市小街的碎片记忆。蛋糕店的飘香也是儿时记忆中的甜味,老式橱窗玻璃和摆台历久弥新。

还有得胜桥最出名的生鲜市场,试问土生土长在司门口的武汉伢,哪个没去这里买过菜?

现在你步行在得胜桥,会发现朝南的入口能望到黄鹤楼,而转过身可以看到高耸的武汉万达中心。这条古巷,仿佛可以通往古城核心,又能马上走向新的城市中心。这种光怪陆离的怪异感,只有步入其中才能发现。

在这里,能看到老武汉人最本真的生活方式,无论时代如何变更进步,人们总还是离不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总还是渴望最原始的风土人情。但愿国际大都市能够包容地留下这片土地让现代人慢下来。 

有人说,每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都是以拆除老城区为代价的,不论是北京胡同还是上海弄堂,不论是长沙旧城还是苏州老街。

武汉也不例外,司门口的拆迁改造也已尘埃落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青龙巷也将成为司门口“旅游一条街”的一部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趁它还在的时候,想它了,就回去看看……

(责任编辑:陈岚)

上一页 1 2 3 4 5

0
0
0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

为您推荐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 武汉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读书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学质量好的房产。但是选不好的话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报名成功~客服人员将会尽快与你联系~

您还可以在 “用户中心 >> 我的订单” 实时里查看订单处理状态

确定报名
打赏
我的积分 5800
1积分 5积分 10积分 50积分 100积分 200积分
积分
打赏
  • 武汉新房
  • 热门商圈
  • 武汉地铁房
  • 武汉楼盘
  • 特色选房
  • 推荐页面
  • 武汉二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