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底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是做实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关键点。国内外先进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群一体化的核心是经济一体化,关键是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协同发展架构。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明确打造的全国重要增长极,武汉城市圈在新一轮产业竞争发展浪潮中,应多措并举破解“同质化”,打好“特色牌”,释放“新动能”,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合力构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新格局。
政府引导,统筹规划错位发展破解“同质化”
错位发展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区域间形成产业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有各自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其分工布局应有明显差异。针对当前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不平衡、同质化严重、关联度较低的梗阻,有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产业信息,对不同区域产业主体功能进行合理统筹规划。
一是中心城市疏解非核心产业,优化结构布局。武汉市是城市圈的核心,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未来武汉市的核心功能主要是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门户枢纽、文化交流等,其本质特征突出体现为“创新”和“连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工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与核心功能关联性较弱、和资源及区位禀赋不匹配的非核心产业则可向周边有序疏解,优化布局推动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
二是周边城市精准承接转移,助力转型升级。武汉城市圈八个周边城市,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各有优势,各地可立足本地基础,把承接转移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依托开发区、自由贸易区、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发挥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吸引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和关联配套产业的协同转移,通过精准承接,打造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做大做强“本土特色”。
三是跨市域产业联动合作,实现链式发展。周边各市除了谋划与中心城市武汉的产业转移承接之外,还可以谋求周边八市之间的联动合作,实现“点动”“线动”和“面动”的链式发展。“点动”即企业之间的联动,“线动”则是指产学研合作,“面动”则是指市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联动。
市场主导,巩固优势融合发展打好“特色牌”
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合理分工体系,不论是产业转移还是市场分工,本质上都是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循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龙头引领,带动做强特色“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全力培育重点项目,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是实现“强链”带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培育产业链头部企业上,武汉城市圈可突出武汉龙头带动作用和九城产业能级协同作用,“抱团”招引一批龙头企业,抓大带小育强主体,布局做强特色“产业链”,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二是产业同兴,抱团形成特色“先行区”。打造产业带、构筑产业群是促进区域产业协同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内各经济主体并非简单地地理集中,而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有序集聚。为提升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能级,有必要做好“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大健康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的分解、梳理,围绕产业链开展分工合作,逐步形成头部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周边,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周边的发展格局,共建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串联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联动仙桃、天门、潜江的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以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为核心,联合孝感、鄂州、黄石、黄冈的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以及长江新区等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通过强化特色“先行区”的联系、对接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
三是产城融合,联合打造特色“新高地”。促进产业布局精准落地,完善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和产业布局,还需要加快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武汉城市圈可立足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技术,农作物育种、水产品养殖、农村循环能源、生态湿地等现代都市农业技术,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数字化媒体等现代化服务业技术三大领域,遵循产业演化发展规律,依托各城市优势,为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利用产业的发展红利,为城市注入增长活力,联合打造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新高地”。
机制创新,持续改革突破壁垒释放“新动能”
在新发展阶段,武汉城市圈要真正实现“9个城就是1个城”,必须通过持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壁垒,解决“行政区边界分割经济区”的难题,释放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善要素流动机制,构建一体化要素市场。为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必须针对薄弱环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努力建设集土地、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要素于一体的圈内统一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可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区域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同时积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改革典型经验。
二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打造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可提高产业协同成本共担与利益共存效果,激发各地政府、企业和个人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武汉城市圈可在兼顾城市群整体发展目标和各地区发展利益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财税制度、投资受益制度和成本分担制度等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各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共享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打造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
三是推进产业发展联盟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协同治理模式。武汉城市圈可借鉴有益经验,探索建设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共享合作平台,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发展联盟,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四类主体的不同优势,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性合作发展网络,为城市圈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高效综合的解决方案。
□ 杨艳军 邬越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暂无评论
Copyright ? 2012 FDC.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亿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武汉亿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信息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10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71382223 举报邮箱:563391721@qq.com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
为您推荐